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湖北加快建设全国实数融合发展示范区 4000余项便民服务“触手可达”
发布时间:2025-08-27 15:54:46 阅读量:18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8月26日,在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森锋介绍,“十四五”时期,湖北省深入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和数字中国布局规划,系统推进数化湖北行动计划,实施数字经济“五新工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开启“新征途”,全域数字化转型驶入“快车道”。

湖北数字经济综合实力迈入全国第一梯队

从手机导航、网上点餐、指尖办事,到工厂柔性生产、产品质量追踪……数字经济发展,让社会生活中的新意越来越多。

“湖北数字经济发展扩量提质,迈上新台阶。”周森锋表示,“十四五”时期,湖北数字经济综合实力迈入全国第一梯队,整体呈现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实数互促的鲜明特点。

从规模体量看,2024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742.93亿元,是2020年的2.4倍,占GDP的比重预计2025年内将突破10%。

从市场主体看,核心产业“四上企业”总量超过6000家,中国信科等龙头企业位居全国行业前列,达梦数据、星竞威武等企业成为国内细分行业上市“第一家”,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92家,A股上市企业有48家,6家企业上榜全球独角兽榜单。

从产业能级看,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2024年突破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占中部六省近一半,人工智能、算力与大数据等产业加速发展,以集成电路、北斗及应用、元宇宙等产业为代表的数字产业新集群加速形成。

从产业转型看,武汉、襄阳、宜昌等5个城市成为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中小企业“智改数转”加速推进;55家工厂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13家工厂成为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湖北通信网络迈入“千兆普及、万兆启航”新阶段

“十四五”时期,湖北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能级提升。

据湖北省数据局统计,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今年上半年,全省5G基站总数达17.6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30.1个,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行政村5G和千兆光网实现全通达,建成“1-5-7-10”毫秒级低时延骨干网络。

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建成武汉智算中心、超算中心、十堰武当云谷、东岳庙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算力设施呈现集群化、绿色化加快建设的态势。算力总规模突破1.5万P,其中智能算力占比超七成,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在数据基础设施方面,推进可信数据空间体系化发展,武汉市试点建设基于隐私保护计算的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全省发布了35个行业高质量数据集。

在融合基础设施方面,“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在全国率先建成,工业互联网武汉顶级节点标识累计注册量突破280亿个。

“湖北通信网络建设已迈入‘千兆普及、万兆启航’的新阶段。”湖北省通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长岛表示,下一步,湖北省通信管理局将深入实施湖北“极速双网,万兆荆楚”行动计划。到2030年,建成全国领先、中部引领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以通信网络为基础、数据算力设施为核心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老百姓将享受更多“云上”便利

“鄂汇办”APP成为群众、企业“指尖办事”首选,4000余项便民服务“触手可达”;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贯通的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各类资源200万个;穿越青铜纪、逍遥武当等一批数字文旅项目出圈出彩,“游湖北”智慧平台服务用户超1200万;“萝卜快跑”穿梭在武汉的大街小巷……

2024年,湖北获批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试点,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向纵深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步伐提速,给老百姓生活出行带来新的体验。

据湖北省数据局介绍,湖北已搭建物流、金融、科创等功能类平台和一批重点产业类平台,带动20余万家企业协同发展,累计交易规模超2000亿元;在全国率先建成“铁水公空仓邮”六网融合的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撮合1.7万项科创成果“联姻”;建成省市县一体联动的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底座。

目前,湖北数据要素型企业数量已达539家,中部数据流通服务(交易)中心,设立数据跨境服务专区,入驻数商1000余家,着力加速建设数据要素“汉交所”。

周森锋介绍,湖北省数据局将系统性谋划数字湖北建设“十五五”规划,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中部先进算力高地和数据要素市场中部枢纽,打造全国实数融合发展示范区和数智经济发展先导区,争取数字湖北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数字化发展红利惠及更多人。(刘天纵、陆颖)

相关阅读:

全省近六成工业企业上云

产业数字化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质生产力主赛道的核心引擎。截至目前,全省上云工业企业超5.8万家,占工业企业数量近60%,较“十四五”初期新增2万家以上。

湖北省经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晓华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北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在推动产业数字化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湖北省数字经济促进办法》等一系列规划方案相继出台、互相协同,构建了我省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政策蓝图。

产业应用上,湖北坚持分类施策。在第一产业,重点提高农机装备和种养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全省建设2个基于北斗的综合集成型智慧农场和18个基于北斗的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基地,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的全数字化无人农场,应用规模居中部第一、全国前列,数智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打造了“江汉粮仓”。

在第二产业,全省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3A级评定企业113家,较“十四五”初期净增超100家、排名攀升至全国第二;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55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3家,均排全国第四;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90.7%,较“十四五”初期提升17个百分点,排名升至全国第六。

在第三产业,湖北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围绕大宗商品、汽车、纺织、医药、光电子等重点领域搭建供应链平台,累计服务20多万家中小企业,成交额2000多亿元。

同时,湖北省经信厅在农业、工业、服务业领域推进专项行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22个试点县农村电商覆盖90%以上行政村;每年为中小企业发放5000万元上云服务券,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2024年,发放“惠购湖北”消费券5.5亿元,激发数字消费活力,直接拉动消费超120亿元。

下一步,湖北省经信厅将持续推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演进升级,为支点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刘天纵、陆颖)

武汉聚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1000余家

“十四五”期间,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24年达3087亿元。今年上半年,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票额3542.47亿元、同比增长14.7%,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十。

武汉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六个“新”。

基础设施提供新支撑——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40个,实现5G-A网络规模覆盖;高性能算力超过5000P,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汇聚省内13个市州400项算力产品;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总里程3487公里,位居全国第一。

产业体系实现新跃升——建成300条数字化生产线,获批5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建成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和华中首个跨境电商产业园。上半年推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工业母机等产业规模增长20%以上。 核心领域释放新活力——打造全国面积最大、场景最丰富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202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产值4045亿元,同比增长8%;软件产业实现收入3530亿元,近三年增速保持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一;数字要素驱动业开票额同比增长40.5%。

新兴行业开辟新赛道——聚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1000余家,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光谷人工智能产业园入选全国首批AI产业园;东湖高新区成为全国首个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

龙头牵引积蓄新动能——推动长飞先进武汉基地、中国电子云研发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华为大模型训推一体中心、科大讯飞小雅科技总部等项目签约落户。涌现智能汽车AI芯片、国产数据库、交互式AI、电竞、智能时序数据等5个领域全国上市“第一股”,上半年启动16只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基金,总规模达280亿元。

产业发展构建新生态——密集出台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专项扶持政策,实施数据标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设武汉数字人才实训基地,每年各类培训覆盖超1万人次。(刘天纵、陆颖)

宜昌全力打造“算力之都”

宜昌市正加快培育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集群,全力打造“算力之都”。

当前,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的主要赛道。为促进多元融通、打造数字场景,宜昌市已建成的智算集群规模达3500P,算力集群规模全省最大。另外,还有11600P算力集群在建,正与中科曙光共建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宜昌)中心。

在推进数据归集上,宜昌市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探索建立数据资源“大统一”机制,建立市县乡村数据“一本账”。截至目前,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已开放数据集1912个,开放数据量1.89亿条。

同时,宜昌市还打造了统一、强健、安全的城市数字底座,实现了从三峡云平台到城市大脑数字底座,再到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基础平台三次大的迭代升级,有力支撑了市级大脑—县市小脑—乡镇村微脑及各类应用。该市携手三峡集团,在三峡坝区建设零碳绿色数据中心集群,已投运标准机柜1.1万架。2024年开通了宜昌至武汉直连链路(低于3毫秒),宜昌至重庆段将于今年底建成投运。

为优化数字生态,宜昌市将“数化宜昌”建设纳入全市“1+6+10”支点建设机制和“四个重大”清单;设立数字产业投资基金,通过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高端数字人才在宜就业创业;加快推进宜昌大数据集团组建,全面推进数据资产化改革。

“十四五”期间,宜昌市紧扣治理提效、产业升级、民生改善三大目标,坚持算力、存力、运力“三力并举”,推动数字技术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先后获评全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刘天纵、陆颖)

数字湖北建设“十四五”成绩单

2024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742.93亿元,是2020年的2.4倍,占GDP的比重今年内将突破10%

核心产业“四上企业”总量超过6000家

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2家

A股上市企业48家

全球独角兽榜单企业上榜6家

武汉、襄阳、宜昌等5个城市成为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55家工厂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13家工厂成为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全省5G基站总数达17.6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30.1个

算力总规模突破1.5万P,其中智能算力占比超七成

省内4500公里铁路、7800公里高速公路,实现移动网络连续覆盖

长江、汉江水运主航道湖北段,武汉12条地铁实现5G网络全覆盖

完成24.3万部电梯、2.3万个地下停车场网络优化

2024年实现所有行政村5G和千兆光网通达

全省端到端网络下载速率达到129.4Mbps,较2020年底提升3倍

湖北数据要素型企业数量达539家

中部数据流通服务(交易)中心入驻数商1000余家

着力加速建设数据要素“汉交所”

“鄂汇办”APP成为群众、企业“指尖办事”首选,4000余项便民服务“触手可达”

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贯通的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

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各类资源200万个

“游湖北”智慧平台服务用户超1200万

陆续出台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等20余项政策文件

长江数字产业、北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等规模均达到“百亿元”

每年为中小企业发放5000万元上云服务券,全省上云工业企业超5.8万家,占工业企业数量近60%,较“十四五”初期新增2万家(整理/刘天纵)


主办单位: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338号中小企业服务大楼3楼 邮编:430077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713号 鄂ICP备13003460号-3